垒上新一层蜂房,灌入浓稠的蜂蜜,搬来石块稳稳地压在蜂房上,阿坝州马尔康市卓克基镇纳足村的养蜂职业经理人夏加顾不得休息,他还要带着蜂农赶紧忙活,为蜂群越冬做准备,“只要科学规范饲养,明年收入肯定翻番!”
让夏加心潮澎湃的是对口支援方崇州市整合当地产业基础,广泛借鉴崇州现代农业“共营制”经验,积极探索高原地区农业合作社模式的成果。去年6月,夏加试水养蜂职业经理人,半年净利润收入3万多元,纳足村村集体也新增收入9.6万元。曾经,高原上零散的养蜂业也由“副业”变“主业”,成为藏区群众重要收入来源。
谁来养蜂? 从自给自足到产业经营
“第一次组织马尔康市及辖区各乡镇村蜂农培训学习,到场还不足百人。”回忆起去年6月初的情形,崇州市援藏干部胡佑群记忆犹新。经过梳理,胡佑群了解到,阿坝中蜂具有适应高纬度、高海拔的特性,是中华蜜蜂最好蜂种之一,但零星散乱的生产规模和不当的养蜂方式严重限制养蜂业的发展。“藏区群众养蜂局限于自给自足,很难产业变现,让增收多一个途径。”
这样的情形,胡佑群并不陌生。上世纪90年代末,以“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为特征的农业经营体系让崇州遭遇“土地细碎、服务缺失”“无农愿耕、种粮断代”等挑战。历时7年,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组织三大主体共同经营,崇州探索出一条初步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建、共营、共享、多赢”的“农业共营制”之路,崇州过去的经验也成为马尔康目前产业发展的借鉴。
产业发展的基础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多方力量。为解决谁来养蜂,结合阿坝中蜂产业现状,去年6月,崇州市投资25万元在马尔康市卓克基镇纳足村3组建立了一个占地5亩,拥有120箱阿坝中蜂及配套设施的示范基地。“在崇州援藏队帮助下,我们成立养蜂合作社统一经营,聘请养蜂经验较为丰富的蜂农作为职业经理人,负责日常养殖管理,同时带动纳足村320多个村民共同参与。”纳足村第一书记杨晓虎介绍。
借鉴“崇州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走进高原净地。马尔康市以村集体经济建设形式和阿坝蜜蜂产业链建设需求为契机,对照崇州市在纳足村建立的养蜂示范基地,新培育养蜂专合社11个,并扶持带动全市14个乡镇900余户蜂农发展养蜂业,养殖规模达12000余群。
谁来经营? 职业经理人悄然而至
猫着腰在蜂箱间隙间走过一遍又一遍,夏加不时驻足翻看村民整理后的蜂箱,并拿出笔记本,对照蜂群越冬准备每项规范做记录。有些发黄的笔记本上做满了圈注,遇到棘手的问题立马记下,等着下次向崇州援藏队请来的养蜂专家提问。
为解决“谁来经营”难题,崇州市为马尔康养蜂业构建了“专合社+职业经理人+中蜂保育场+综合服务”的运行机制。决定“怎样种”的职业经理人成为经营管理环节的重要一环,因此职业经理人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成为关键。
在崇州市的帮助下,马尔康市加大财力、技术的投入,大力推进阿坝中蜂产业发展,以“养殖促进保种,保种服务养殖”的工作思路来综合思考发展蜂群的数量和质量,先后邀请中国农科院、四川蜂业管理站以及蜂学高校等国内数名资深专家到马尔康县举办“阿坝中蜂”科学养殖技术培训班50余期,共培训蜂农18000余人次,在保护区内培育保种点8个,有保种基础群3000余群。
翻看着笔记本,夏加不禁有些感慨,笔记本空白页越来越少,他学到的养蜂专业技能越来越多。“养了十几年蜜蜂,以前都是自然分蜂,蜂群的规模全靠运气。”夏加说,每年春季培养蜂王,再将其分散到各个蜂箱中去,是培育蜂群的关键。“参加了多次培训,在专家的指导下,科学规范的操作能促进蜂群发展,增加蜂蜜产量。”
接受了专业培训,夏加一改传统粗放的生产模式,将专业养蜂技术传授给示范基地的村民。从分蜂到采蜜再到做足越冬准备,条条有规范,样样有门道。接受了科学规范的养蜂模式,短短半年,不仅蜂蜜产量从无到有大幅提升,蜂蜜质量也得到保障。目前,阿坝蜂蜜已取得国家质检部门认定的地理标志,养蜂规模也初见成效。作为职业经理人,夏加半年净利润收入3万多元,而纳足村村集体也新增收入9.6万元。“今年好好干,大家收入都能翻番,哪里还愁摘不掉贫困帽。”
谁来服务? “共营制”延伸全产业链
“ 马尔康会客厅 终于落成!”站在与成都蜀禾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成的店面前,马尔康市安林种养殖合作社的法人代表泽郎扎巴有点激动,“这是崇州亲人和我们友谊的结晶,现在终于能把马尔康的农产品卖到成都了。”
今年,泽郎扎巴的合作社与成都蜀禾彩公司合作,在成都市武侯区龙阳街道开设了一个面积120平方米的实体销售店。高原松茸、阿坝中蜂蜂蜜、风干牦牛肉…各色藏式农产品让人目不暇接,除了到实体店亲身感受,还可线上下单,足不出户就能尝尽高原珍馐。
为帮助马尔康市特色农产品走出高原,崇州市援藏队对接马尔康各个专业合作社,引来土而奇、成都蜀禾彩、健生堂、环球国旅等多家龙头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磋商,并签订合作协议,将携手把高原奇珍带进更广阔的市场。
同时,崇州品牌电商、企业、实体店也纷纷行动,与马尔康市各专业合作社联系。松岗镇258亩的“马尔康有机农畜产品加工物流园”、街子旅游景区设立的马尔康馆、金鸡农贸市场的1000平方米卖场、土而奇公司的500平方米马尔康特色展销区等合作项目相继落地。
“下一步,我们将以崇州 农业共营制 模式为经验,继续探索建立与马尔康农业产业实际相符合的经营模式,完善延伸至全产业链。”看着一年来的变化,崇州市援藏队领队李文明着实欢喜,“ 共营制 的机制不仅适用于种植业,也不仅局限于崇州,因地制宜调整后,在马尔康也能落地开花。”
未来,在崇州、马尔康两地合作下,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将进一步健全,产业扶贫的步伐也将越来越铿锵有力!
/ 记者手记 /
谁来种地,谁来经营,谁来管理?一系列问题折射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困境。经过实践的检验,崇州的“农业共营制”探索无疑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对马尔康的产业援助,崇州毫无保留地将“农业共营制”探索的经验教训带到这里,并因地制宜让这种先进的管理制度落地生根。有了先进制度的结构保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崇州探索实践的成功也会在马尔康遍地开花,让“甜蜜产业”助推产业扶贫。
援藏/项目
援建血液透析室
让肾衰病人不再奔波
圣洁的雪域高原有这样一群白衣天使,他们阔别故土和亲友,带着满腔热忱深入基层一线,为藏区群众送去关怀,帮助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培育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就是成都市各区(市)县援藏医疗队队员。他们用青春和热情,书写了藏区医疗改善新篇章。
增设备
为肾衰病人带来福音
9月22日,在丹巴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34岁的更登各玛躺在病床上,准备接受4小时的透析。这样的透析治疗,每周进行3次。今年4月起,更登各玛不用再奔波到几百公里外的州医院接受透析。成华区对口援建项目——丹巴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去年11月在县医院正式建成投用,给丹巴县肾衰竭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现在透析室有11个固定的患者来接受透析。”院长欧阳清说,县级医院能有血透室,在医院改扩建前想都不敢想。丹巴县县医院血液透析室项目是成华区对口援建丹巴规划外项目,由成华区提供对口援建资金150万元,主要包括对病房标准化改造、专业医疗队伍组建和培训、采购血液透析机和相关配套设施设备、爱心援助等内容。项目建成后,丹巴县成为甘孜州第二个开展血液透析的县,极大地方便了丹巴及其周边地区尿毒症患者就医治疗,同时通过爱心援助,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因病致贫家庭数量。
“据初步统计,县里现在需要接受透析治疗的肾衰竭患者有30多个,现在我们只有4台血透机。”欧阳清说,医院正在打报告,计划购进更多血透设备,并且将会隔离出传染病区,“其他县的患者也来打听,还有20多例在外地接受透析。”
勤巡诊
乡下群众看病不再难
为更加全面地服务一方群众,各区(市)县的援藏医疗队,还会不定期对辖区内所有乡镇进行医疗巡诊,最远的地方差不多要走七八个小时。
今年,大邑县援藏医疗队对松潘县25个乡镇实行全覆盖式线索调查及复核诊断,对确诊的100多例重性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药物并开展精神科专业技术指导和家庭护理教育;彭州市应邀在黑水县开展了“关爱母亲健康行”等活动,实施妇科检查1222人次,筛查妇科病例355例,覆盖全县17个乡镇10.34%的育龄妇女;崇州市把马尔康乡镇卫生院、村诊所、边远群众等“最后一公里”作为帮扶重点,指导乡镇卫生院、村诊所工作,开展医疗下乡、志愿服务,惠及群众2000余人。
眼下,总投资210万元,其中彭州市援建150万元的黑水县知木林乡卫生院住院部项目工程主体基本完工,项目建成后将覆盖黑水县知木林片区471户138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援藏/人物
他,援藏不做“客人”做“主人”
“援藏要做主人,不做客人,更不做看客。”这是崇州市援藏干部杨毅常说的一句话。去年9月,他踊跃报名。作为一名曾经的营职军官,练兵打仗是一把好手,到了藏区,面对脱贫攻坚这个新战场,他依然兢兢业业。一年时间里,他将成都市援藏干部迎难而上、实干担当、无私奉献的形象深留在藏区人民心中。
白湾乡温古村是马尔康市贫困村之一,位于高山峡谷和高半山,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尤其是通组道路被称为马尔康市“路面最窄、坡度最陡、弯道最多”的道路,仅12公里的通组道路有50多个回头弯,且山区的路随时有滚石掉落。面对诸多困难,作为局班子成员的杨毅主动请缨,全权负责对温古村的帮扶工作。进村调研、对接、协调成为工作常态,他先后带领发改局同志20多次来到该村调研。充分掌握村情和民情后,他牵头制定了《2017年帮扶白湾乡温古村脱贫攻坚工作计划》《贫困户帮扶措施》和帮扶工作台账。目前该村的通组道路已基本建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在稳步推进。
用当地村干部的话说,在温古村开展工作,时刻都需冒着生命危险。今年7月3日,杨毅等人前往温古村时,山上滚石突然不断掉落,随后山坡上土堆瞬间滑下,阻挡了去路。“太险了,距离我们的车就只有几十米远。”为不影响工作进度,杨毅不顾危险,决定沿山上小路绕行,最终经过3个多小时的徒步到达目的地,顺利完成相关工作。“有些乡村更远,开车都需七八个小时。遇见滑坡、塌方已是家常便饭。”
为落实精准扶贫,做深、做细帮扶工作,杨毅还与低保兜底贫困户昌旺哈姆家结成帮扶对子。昌旺哈姆独自住在哥哥给的两间房里,房间采光差,每次进出都要经过黑臭的牛圈,而且房屋质量还有问题。了解情况后,杨毅协调资金、建材、家具等物资,最终为她建成了3间宽敞明亮的板房。
现在,只要杨毅到该村,昌旺哈姆都会拉着他,又是塞给他自己种的核桃,又是拉着去家里喝酥油茶。“格嘞(好样的)!格嘞!”一说到杨毅,昌旺哈姆及其哥哥家人都会竖起大拇指。